当然,最需要e化革命的就是政府,迅速e化就是简政放权,反腐败自然也在其中了。
奥地利学派的汉斯-赫尔曼·霍普就写道:劳动者没有得到‘全部价值并不牵涉剥削,而仅仅反映人不可能不贴现就用未来财货换得现时财货的这一事实。譬如,贴现率为50%,那么,第一年的价值为1,第二年的价值为0.5,第三年的价值为0.25,第四年的价值只有0.125,第五年的价值进一步缩小为0.0625。
正是基于这一心理效用,即使在利息下降甚至为零的情况下,人们也不会将更多的财货用于当前消费,而是倾向于持有更多的储蓄以保障未来更好的生活,降低未来生活可能下跌的风险。进而,一个高度理性的社会,由时间偏好产生的利息也将会趋于消失。显然,梯度攀爬适用于一般动物(如蚯蚓)、人与社会组织(如公司),但人类通常可以做得更好。[⑤]然而,固然迂回生产会带来比直接生产更高的生产率,但将生产的迂回度与生产周期相联系并由此来为利息提供理论基础的见解还是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上面的分析也反映出,过度偏好现在财货的行为实质上是非理性的。
[16]米塞斯:《人的行动:关于经济学的论文》,余晖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年版,第504页。为此,米塞斯强调指出,人们不是因为有利息才储蓄并积累资本。更进一步地,按照费雪的看法,贴现率体现了社会愿意通过放弃未来消费(收入)以获得现在消费(收入)的强度,而这个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舆论渲染的结果。
但是,这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和刻画,而不能将这种行为和现实合理化。另一方面,囿于时间偏好的利息说,现代主流经济学人又认定低利率或负利率将会危害经济的长期增长,因为它会激发明显的借贷动机和储蓄厌恶情绪而瓦解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58]然而,随着宗教精神的式微,西方社会的宗教冲动力就逐渐为经济冲动力所排挤,进而导致个人主义和功利伦理的兴起和偏盛。问题是:流行的时间偏好假说是否合理?这又关乎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时间偏好假说是否符合社会现实?就此而言,它似乎与现代经济学所教导出的常识相契合,但又与更为广泛的历史和现状相偏离。
[40]贝克尔:《偏好的经济分析》,李杰、王晓刚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一般地,一个人的理性程度越低,其行为就越是短视和轻率,越是追求即期的享乐,越不会对未来负责,从而导致个体储蓄率就越低。
第二,时间偏好假说是否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推动社会发展?就此而言,它似乎符合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优化逻辑,但在实践上又引发了当前各国的经济困境。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形成有助于促进互惠合作的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对一个穷人来讲,现在生活的极微小的限制,就足以大大提高他对现在收入的不耐。费雪写道:一个人的收入逐渐增加的情况,与收入不变或逐渐减少的情况相比,倾向于提高他对现在收入优于将来收入的偏好。
[52]朱富强:《经济人分析范式内含的理性悖论:长远利益、为己利他与行为理性的理解》,《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62]卢梭曾讽刺加勒比人说:他们早上卖掉自己的棉被,晚上又痛苦着再买回去,因为他们没有遇见到晚上还要用它。智力水平很低的个人和社会总是缺乏远见的。[⑧]费雪:《利息理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21-422页。
但是,如果达到日本后再看,东京到上海的距离不短于芝加哥到纽约的距离。[40]上述逻辑表明,一个高度理性的人,通常就会拥有较低的贴现率。
相反,如果此时利率居高不下,厂商借款的意愿就会降低,进而严重阻碍生产和投资。譬如,欧洲央行从2014年起就实行负利率政策,但经济并没有好转,反而引发了通货膨胀并陷入持久衰退中。
[28]布哈林:《食利者政治经济学》,郭连成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0页。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世界主要国家的央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如下:加拿大为0.75%、英国为0.5%、美国介于0到0.25%之间、日本介于0到0.1%之间、欧洲央行介于0到-0.1%之间、丹麦为0.05%、瑞士介于-1.25%到-0.25%之间、瑞典为-0.25%。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人们依然会储蓄,而且,越是关注社会未来发展的国家(如日本),利率往往越低,而储蓄率却相对更高。显然,这一讽刺画面正在享乐主义盛行的欧美世界上演。例如,反射效应表明,面对亏损状态时,多数人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问题是,凯恩斯主义政策也会衍生出新问题:政府增发的货币资金根本上是虚构而非真实的财富,它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触发和推动主要是利用人们在短期中所产生的货币幻觉。
第二步是平均生产时期愈长产品愈多的定理。他对现在福利和未来福利没有赋予相同的价值。
由此就可以明白,越是贫困的家庭,储蓄率就越低。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就可以得到这样几点认识:(1)意愿时间贴现率主要取决于不同个体或不同世代间的利益权衡,而非同一个体的利益最大化。
例如,未成年男女间因陷入一时激情而发生不洁性交,青少年因厌倦读书而刻意逃学和退学,明星们因追逐猎奇心而染上吸毒,贫困者因乏味生活而迷上赌博,普通人因嘴馋而出现过量饮食,等等。穆勒就指出,储蓄倾向……并非完全取决于得自储蓄的利润额。
文明人如果缺乏欲望和能力为了未来需求的满足而保持他们已经获得的一定的生产能力,就不可能达到他们今天所达到的先进地步。[⑩]在费雪看来,从价值意义而非物质意义上讲,不是资本价值产生了收入价值,而是收入价值产生资本价值。[60]米德:《自由、公平和效率》,崔之元、王文玉译,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问题是,这两大学说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逻辑缺陷:时间偏好利息说中的现在财货是可以直接消费的生活品(一级财货),迂回生产利息说的现在财货则是用于投资生产的资本品(高级财货)。
[65]从理论上说,人们用现在消费换取未来消费的意愿仅仅决定了社会的储蓄或资本的供给水平,而厂商使用这些资本获取的投资回报率(这体现社会放弃现在消费以获取更多未来消费的技术能力)则决定了投资或资本的需求水平。三、时间偏好说的理论基础审视时间偏好假说认为,人们更为偏爱现在而非未来的财货。
[70]布劳格:《经济理论的回顾》,姚开建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事实上,尽管庞巴维克为利息提供了三大理由,但他最为重视的是现在财货的创造性作用,强调现在财货所具有的技术上的优越性。
譬如, 1976年3月29日,《纽约客》封面上刊登了一幅从纽约第九大道看世界的漫画:从第九大道向西看,第九大道与第十一大道的距离和第十一大道与芝加哥的距离以及芝加哥与日本的距离差不多,而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则几乎重叠在一起。进而,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后代的利益,考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往往与社会文化以及认知水平有关。
从个人或家庭来说,这会导致生活落魄和家庭败落。[50]同时,贴现率的变动表明,贴现值将随着时间的推延而下降。事实上,庞巴维克的假定是很有力的:不能简单地说更迂回的方法一般是更有生产性的,而是像他所说,每个延长生产时间的‘明智选择都随时间延长而以递减的比率增加总产品。风险厌恶理论表明,人们往往更愿意选择收益较小的确定事件而不是具有相同或稍高预期值的风险收益。
五、低利率引发的经济困境解悉基于时间偏好说,现代主流经济学通常将未来财货视为比现有财货更为廉价,从而就更为关注财货带给人们的即期效用。为此,贝克尔还提出想象力资本这一概念。
[31]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62页。[25]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62-263页。
[48]布鲁姆:《伦理的经济学诠释》,王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但是,根据损失厌恶理论,人生不要过早得意,否则,后面一旦出现不得意的事情就会产生出更大的不快乐。